古體詩聲律

古體詩句式自由,平仄寬鬆,沒有硬性的對仗要求,也不對同字的出現加以限制,唯雙句末要求押韻

請看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

雖然有押韻要求,然而不一定要押平聲韻,而且還可以換韻,偶爾也使用音相近的韻(鄰韻)。但注意平、上、去、入四聲間不能通押,僅上去偶見通押,如東韻董韻雖然韻腹韻尾相同,但東屬平聲,董屬上聲,便不押韻。

唐以降,詩人寫古體詩就多使用四種三字腳:

  • 平平平
  • 平仄平
  • 仄仄仄
  • 仄平仄

以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为例: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仄仄平尤韻),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平平平,與上句部分對仗)。
長風萬里送秋雁(仄平仄),
對此可以酣高平平平)。
蓬萊文章建安仄平仄,換月韻),
中間小謝又清仄平仄)。
俱懷逸興壯思飛(仄仄平),
欲上青天覽日仄仄仄)。
抽刀斷水水更仄仄平,換尤韻),
舉杯銷愁愁更平仄平,與上句對仗)。
人生在世不稱意(仄仄仄),
明朝散髮弄扁仄平平)。

筆者以爲,儘管古體詩對格律沒有太多要求,然而恰恰因其降低了寫作者安排詞句、凝練意象的難度,導致初寫古體詩者鮮有優秀詩作。平仄對仗看似沒有要求,寫作者仍需自行反覆把握體味,否則寫出的詩要麼成爲順口溜,要麼因爲拗口而失去韻律美感。

近體詩聲律

近體詩由古體詩發展而來,在唐代趨於成熟,並成爲後代最廣泛流行的詩歌體裁。近體詩格律森嚴,寫近體詩凡明顯有不合律者,所寫的均只能歸爲古體詩。

對於近體詩的平仄安排,我們講“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句內相間,就是說每句的雙字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對於一個七言句,第二字是仄,則第四字須爲平,第六字又爲仄。

聯內相對,即同一聯的兩句,其雙字的平仄相反。例如

平,仄平。

聯間相粘,即對於相鄰兩聯前一聯對句(下句)的雙字平仄情況要與後一聯出句(上句)的相同。例如

平,仄平。
仄,仄平。

這些也同樣適用於五言詩。

上面我們看到,平仄的規則主要是圍繞一句的雙字來講的。故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一三五字不論聲律,二四六字明確平仄。不論平仄的字一般表示爲“”。這是對於七言詩來說的,五言詩則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那麼每句最後一字何解呢?毋庸置疑,最後一字是最需要分明的。近體詩雙句的末字必須全押同一個平聲韻,有時第一句的末字也押韻。其餘各句的末字均爲仄,但不要求押韻。

五絕舉例,王之渙《登鸛雀樓》,押尤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韻。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韻。

七律舉例,李商隱《無題》,押寒韻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平仄平平仄仄韻,平平平仄仄平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韻。

倒裝

有時我們想到絕妙之句,卻發現安排在詩中竟不合律。這詩出了換詞,我們也可以進行倒裝修辭。

以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的頷聯頸聯爲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正序的句子應該是:

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但這樣的句子不符合聲律,而且似乎也少了一些意趣。之後隨着我們對於聲律規則把握得更加純熟,倒裝反可用以修辭,營造錯落變化,突出特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