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是为有现代文学基础而想学习古诗写作的读者写作的。鉴于笔者的能力极为有限,特盼高人予以指正为感。

大纲

声律

古诗有时讲究声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像写白话诗一般自由拿捏句子的长短与字的安排。古诗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富有乐律性的声律规则,这些规则不是死的,但也不能完全不遵守,这样我们写的就不是古诗了。

音韵学也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内容。今人写古诗,有从今人言者,有从古人言者。这两种语言系统相隔千年,差异已然明显。所以对于想用古汉语声韵写作的读者,了解一些音韵学知识是很必要的。

辞法

古诗用词用字很有讲究,如何安排文辞以符合声律或者形成对仗,如何选用最恰当最具有灵性的词字,都需要反复推敲。同时古诗用词和白话用词有巨大区别,甚至与当时的文言用词也不尽然一致,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多读多品。

简繁体

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最终将讨论了数十年的简化字方案形成了定稿,并推广至全国。为易教易书考虑,这些字多来源于古字(古字一般更简单),俗字,以及楷化的草书字,同时也将一些不同义不同形的音近字合并成一个字。

尽管简体字能够极好地适应现代白话的转写需求,用简体字来书写文言文却是很不严谨的。这主要在于简体字到繁体字的映射不是一一对应的。姑且举几个例子:

  1. 占卜的,与蘿蔔的,今概简化为字,如果占卜写成占蔔意思就变成“向萝卜问吉凶”了;
  2. 皇后的,与以後的,今概简化为字;
  3. 孔子云的,与浮雲的,今概简化为字,尽管云是雲的古字,但至晚在战国即已没有哪位文人会将这两字通用;
  4. 飢餓的,与饑饉的,今该简化为字,此二字无论音义都甚为相似,然而在意义上仍然有细微区别;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举出。笔者在武大认识的讲授古文字课程的教授,曾在出席两岸三地学术会议时,为方便起见,简单将国内的简化字资料用机器转为繁体字,于是便出了一些笑话。笔者也将在发表下一篇文章时,全面使用繁体字撰写,敢请读者理解。反正看懂繁体字也是我们的一个被动技能了(笑)

现代工具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古诗写作亦不例外,我们需要以前人的经验与风格为基础,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自身水平与想象力,从而反过来摆脱模仿的痕迹。我们当然可以求诸书本,但现在既然都已经2020年了,为什么不用现成的工具网站呢?

  1. 搜韵网,中山大学学生创办,可查古韵今韵,语汇词谱,还有格律检查,自助对仗等功能,诚是初学古诗之伴手网站;
  2. 汉典网,可查得每个字的各种音义形,资料严谨详尽。

四聲平仄

陸法言在《切韻序》中言:“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辨四聲平仄,是摸清詩歌韻律之重要前提。

中古漢語分四聲,平、上、去、入,平聲顧名而思義,是音高無變化的聲調,其餘三個聲調均有音調高低的變化,此外入聲發音還更爲促塞,故上、去、入三聲稱爲仄聲。《說文》曰:“仄,側傾也”,用於此自然是爲了表明音高具有側傾,從而與平聲對立。

北京官話或普通話也分四聲,陰平、陽平、上、去,分別即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注意輕聲不是聲調,也與入聲無關;而今天的粵語廣府話則有九聲六調,分別是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然則我們以今天的(尤其是官話的)平仄情況來反推古漢語的平仄往往不盡準確,這是因爲語音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比如看字,唐詩中主要讀平聲;思字,古作名詞時讀去聲。某些官話方言中入聲更是多已派入其餘三聲,如北京官話中,古入聲直字讀陽平,古入聲發字讀陰平。對於今天的方言作出平仄劃分主要是爲了方便用今音寫詩。下面討論今音的平仄劃分問題,如不用今音者可以跳至下一節。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古漢語與如今各地方言均有緊密聯繫,所以平仄分類也可以應用在今音,對於北京官話則是陰平、陽平歸平聲,上、去歸仄聲。有時對今天的方言進行平仄分類時,不一定要按聲調變化來分類,而是直接與中古漢語對應,如湘語長益片的陽平與入聲無論是音高變化和音長都很相似,從聽感上並無二致,但既已推定湘語陽平來自古平聲,入聲來自古入聲,故就將陽平歸平聲,入聲歸仄聲。

如果想大概體會中古漢語的實際面貌,可以去聽身邊來自嶺南或閩地的同學講講家鄉話,或者直接在B站上搜索中古漢語擬音的發音示例視頻。

用韻

我國的詩自先秦起就押韻了,以我們今天的發音來讀詩三百,仍有押韻的味道。押韻是寫古詩的硬性要求,正因爲如此,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當時的語音並總結出各種韻,形成了林林總總的韻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隋朝陸法言記錄洛陽讀書音的《切韻》。唐代的《唐韻》,宋代官修的《廣韻》,無不以《切韻》的音系爲基礎,可以說《切韻》反映了中古漢語的基本面貌。

聲調和韻腹韻尾相同的字歸於同一韻目。例如中(擬音djiung平聲),空(擬音kung平聲)均歸《切韻》東韻。我們不能通過今天是否押韻來判斷兩個字是否屬於同一韻目,如鍾(擬音jiong平聲)歸冬韻,而不與中同屬東韻,儘管中與鍾、東與冬在現在讀來是同音字,但在《切韻》時代的讀音卻有細微而清晰的區別

《切韻》在唐代是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但我們今天寫詩一般用南宋時的《平水韻》。《平水韻》凝練了《切韻》《廣韻》複雜的韻目,且包含了更多字項,如今使用《平水韻》作爲寫古體詩的標準韻已經成爲共識。我們可以在搜韻網查找某個字在《平水韻》中歸屬何目。

基本分類

以唐宋時期的視角給古詩體裁分類,大約是這樣的:

  • 古體詩
  • 近體詩

而近體詩又分爲

  • 絕句
  • 律詩
  • 排律

依據每句字數分類

我們說詩是幾言的,就是說這首詩的每個詩句有幾個字

最早的詩約是四言的,如《詩經》的詩,魏晉時人也寫四言詩,曹操和陶淵明都有四言高詠。漢以後五言詩漸多,其中名篇如古詩十九首。古體詩又有雜言詩,即詩句字數不一的古體詩,《詩》中不一定全是規整的四言,有時雜以五言或三言句,李白寫的許多古體詩也是雜言詩,如《三五七言》,顧名而思義,就是三言句、五言句和七言句依次相綴而成。及至隋唐近體詩形成時,字數開始固定爲五言或七言,然而也不乏六言詩等。

近體詩的體裁

  • 絕句 有四句,要求偶數句押同一個平聲韻
  • 律詩 有八句,每兩句爲一聯,分別稱首聯、頷聯、頸聯尾聯。要求偶數句押同一個平聲韻,且頷聯與頸聯須對仗
  • 排律 比律詩長,每個偶數句都押同一個平聲韻,且除首二句與尾二句全部要求對仗

樂府及新樂府

漢魏六朝是樂府民歌盛期。樂府是主理音樂的官署,常於民間採風並經過藝術加工成爲樂府歌詞,此後樂府二字代表了一種內容樸素清新、情感簡單真摯的反映民間生活面貌的詩體。

唐時,元白二人發揚樂府““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精神,並在既有樂府詩題的基礎上另立新題,深入民間採風創作,此即“新樂府”。

無論是樂府詩還是新樂府詩,絕大部分都是古體詩,且樂府詩常有固定題材,如《行路難》、《燕歌行》等,李白寫過許多舊樂府題的古體詩。

自先秦來,詩就是入曲的。《史記》云《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自茲以降,曲詞皆可稱爲詩。到隋唐時,出現了有句子長短變化的曲詞,李白寫過《關山月》,白居易寫過《憶江南》,都是長短句。這種長短句後來就特稱爲詞。詞的聲律規則不能按近體詩聲律來推斷,而要依據樂曲本身的結構與旋律走向來安排平仄叶韻。詞的問題不處於本系列文章的討論範圍,恕筆者不在此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