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软性失分内因之分析
一场考试下来,耳边总是萦纡回荡着大佬们“这次又翻车”的长吁短叹。这时你自我感觉良好,心中不禁暗喜,可以出口恶气;然而为了不破坏这个“悲伤”的气氛,你也随着他们感叹起来,仿佛自己离真实水平确实差了一大截。
这大概足够你高兴个两天——兴许一天,这要看老师的积极性——直到白纸黑字的成绩摊在面前的时候,你定睛一睹,终于意识到:大佬的所谓翻车只不过是没考到满分,而你声称的翻车却是真的翻了车,很可能还是翻了列车。
你纳闷了,你自闭了,你百思不得其解了:明明万事俱备,怎么偏偏刮起了西北风?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面对这种屡见不鲜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方可根除失分的“软隐患”。
一、粗心
粗心大意,这是最广泛的,最好用来搪塞的,而搪塞过后又最易忽略的失分内因。无论是审题疏忽,亦或是计算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导致的低分不能代表我们真是的知识水平;但它确实一定程度地代表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方是高考真正要考察的。
解决粗心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回避。这样我们才有了解决粗心问题的前提。
对于高考级别的粗心问题,我不揣冒昧地将其分成了两大类:审题错误与计算错误。
要求选不正确的选项是选了正确的,选项的字眼没有钻透,题目中的条件被忽略、混淆,画错图,甚至填涂错位……这些皆归于审题错误一类。
对于这类粗心问题,我之建议则是进行“审题训练”。
审题训练不要求我们精准掌握时间,而要求我们牢牢抓住字眼。找一套小题,准备一张像样的答题卡,关注每一个条件与逻辑词,力争做到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