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吧。”白冰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
“我倒是很有兴趣。”伯南点点头道。
“我首先得提出两条公理。”
“像罗辑那样?”
“额,有点像。”白冰喝了一口茶,“现在我想要给赛博空间找出两条公理:一、网民们总是倾向于在赛博空间中,在各种方面寻找认同感,并依此来组成时间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大的意见群体。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公共场所的话语权是有限而且可以争夺的。”
“第二条公理是显而易见的。而第一条,我就不模仿大史诘难你了,不过你可以推导一下看看?”
“还是谈谈二月末三月初的那件事,两个亚文化圈的碰撞就是现在网络环境的缩影,你觉得呢?”
“我觉得亚文化圈的冲突还是有点拿不上台面,网络空间太大了。”
“不。亚文化圈是很小,但是我们要知道,网民的
基础思考方式和参与一场冲突的逻辑,并不会因为他们所处的圈层而有什么不同……”
“见微知著,我大抵明白你的意思了,可是你要怎样确保你的第一条公理是正确的?”
“那么我就要提前阐述一个概念了。”
“猜疑链?”
“啊,并不。我想说的是‘站队悖论’,我暂且这么称呼它。当我在网络上公开发表第一条公理并且吸引了一群人来讨论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会不赞同,另一部分会赞同,还有一部分不置可否……”
“当有人在公共场合对这条公理发出诘难并吸引到了其他人赞同的时候,第一条公理就完成了自我证明。”
“对,就是如此。”白冰晃动着脑袋整理思路,“那么继续刚才的话题,我们将亚文化圈这样一个文化上的概念转化为一个,可以说是,嗯,社会学上的概念,就是刚才我所说的意见群体。在这样一个群体内部,回声室效应和茧房效应是必然存在的——可能形成的初期不明显,但是随着群体的规模越大,它对身处其中的网民影响也就越大。”
“最终,一个意见群体会产生独特的文化现象,拥有独特的文化图腾,就像……一个原始的部落,在生产方式上它与其他部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祭祀仪式这种文化性较强的东西上一定会有和其他部落区别开的特征——就像中国网民都使用中文,通常集中在数个较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网络生活,但是你不一定明白我知道的‘圈内梗’一样。”
伯南思索了一下,“套用到女拳上好像也成立。”
“我想,这就是微缩版的文化冲突——这两个文化是很小,小到不能称之为‘文化’,可以说它们只是文化的一颗受精卵。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的扩张速度是很恐怖的,是随着网民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多一个网民就相当于乘一次基础传播速率。想想中国网络那繁荣的田园时代,距离我们现在有多久?”
“可以说也就十三四年的样子。”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空间已经被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为制造的或者自然形成的意见群体。”白冰低下头又抬起,“一种文化以这样的速度传播,可以称之为‘传播爆炸’,这就是第二个概念。”
“有点像技术爆炸。”
“这就对了。”
“总而言之,你的意思就是,文化的传播诞生了认同感和初期的意见群体,而随着意见群体的成长,它又反过来创造并输出自己的独有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它必然要争夺公共空间的宣传话语权,进而导致文化冲突。”
“对,在文化传播这一前提没有消失的情形下,这就是网络空间的终极结局:成为一片遍布回声的森林。回声之间可能会合并,但那是少数,就如抽象梗和阴阳梗融入大众的语言习惯,更多的回声会相互冲击,碰撞,将无形的战火散播到森林的每一个角落。”
“太阳呢?”
“太阳挂在天上。它……不在乎与它无关的声音。”
“你说的太阳和我想的一样吧?”
“[数据删除]”“……
黑,真他妈的
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