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古籍排版格式參考|吹灰書局
這本「李太白全集」是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按照古籍格式排版,並採用中華書局清秀的「聚珍倣宋體」,乃是近現代古籍版式之典範。下面筆者對其基本版式做一個簡單總結。
這本「李太白全集」是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按照古籍格式排版,並採用中華書局清秀的「聚珍倣宋體」,乃是近現代古籍版式之典範。下面筆者對其基本版式做一個簡單總結。
本系列文章是为有现代文学基础而想学习古诗写作的读者写作的。鉴于笔者的能力极为有限,特盼高人予以指正为感。
古诗有时讲究声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像写白话诗一般自由拿捏句子的长短与字的安排。古诗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富有乐律性的声律规则,这些规则不是死的,但也不能完全不遵守,这样我们写的就不是古诗了。
音韵学也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内容。今人写古诗,有从今人言者,有从古人言者。这两种语言系统相隔千年,差异已然明显。所以对于想用古汉语声韵写作的读者,了解一些音韵学知识是很必要的。
古诗用词用字很有讲究,如何安排文辞以符合声律或者形成对仗,如何选用最恰当最具有灵性的词字,都需要反复推敲。同时古诗用词和白话用词有巨大区别,甚至与当时的文言用词也不尽然一致,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多读多品。
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最终将讨论了数十年的简化字方案形成了定稿,并推广至全国。为易教易书考虑,这些字多来源于古字(古字一般更简单),俗字,以及楷化的草书字,同时也将一些不同义不同形的音近字合并成一个字。
尽管简体字能够极好地适应现代白话的转写需求,用简体字来书写文言文却是很不严谨的。这主要在于简体字到繁体字的映射不是一一对应的。姑且举几个例子: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举出。笔者在武大认识的讲授古文字课程的教授,曾在出席两岸三地学术会议时,为方便起见,简单将国内的简化字资料用机器转为繁体字,于是便出了一些笑话。笔者也将在发表下一篇文章时,全面使用繁体字撰写,敢请读者理解。反正看懂繁体字也是我们的一个被动技能了(笑)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古诗写作亦不例外,我们需要以前人的经验与风格为基础,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自身水平与想象力,从而反过来摆脱模仿的痕迹。我们当然可以求诸书本,但现在既然都已经2020年了,为什么不用现成的工具网站呢?